第二天在看完了美術館之後,我們前往人民廣場 (Piazza del Popolo) 感受一下街頭藝人的音樂。這座新古典主義廣場於 1811 年至 1822 年間設計,最初的功能是歡迎從北部經弗拉米尼亞街 (Via Flaminia) 進入羅馬的遊客和朝聖者。廣場上兩座獨特的建築由科爾索大道隔開,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巴洛克式聖瑪麗亞奇蹟教堂 (Santa Maria dei Miracoli) 和蒙特桑托聖瑪麗亞教堂 (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接下來我們要去另類朝聖,看卡拉瓦喬在人民聖母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Popolo) 畫的馬屁股如何離經叛道地成了他宗教作品的中心。
《前往大馬士革途中的皈依》(Conversion on the Way to Damascus, Conversione di San Paolo)是卡拉瓦喬於 1601 年為教堂的切拉西禮拜堂繪製。卡拉瓦喬畫的巨大的駿馬有著斑駁的棕色和奶油色皮毛,口吐白沫,蹄子懸在空中。馬的姿勢營造出更多的視覺張力,但也因為佔據了畫中大部分的面積而在當時招到批評。
教堂對面是卡拉瓦喬的第二幅作品,描繪了聖彼得受難的場面。兩者之間的祭壇上是安尼巴萊卡拉奇的《聖母升天》。
圖拉真紀念柱 (Trajan’s Column) 是由羅馬皇帝圖拉真 (Trajan) 於西元 106 年至 113 年建立的。它不僅僅是一座紀念碑,也是羅馬帝國實力的顯著象徵。頂端矗立著文藝復興時期教皇所安裝的聖彼得雕像,上面覆蓋著的淺浮雕塑像現代連環畫一樣圍繞著柱子盤旋,敘述了皇帝在達契亞的兩次戰役,數千名雕刻精美的羅馬人和達契亞人在 155 個場景中行進、建造、戰鬥、航行、潛行、談判、懇求和滅亡。大理石柱屬於羅馬多立克柱式,連同基座或基座高 125 英尺,基座內有一個用作圖拉真墳墓的房間,豎井內部有一個螺旋樓梯。這個紀念柱影響深遠,為羅馬乃至整個帝國後來的紀念碑提供了靈感,至今激勵著無數藝術家和建築師。
再度回到了納沃納廣場 (Piazza Navona),記得二十幾歲第一次來羅馬的時候看到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刻就這樣在大街上向眾人展示時很是感動。
海神噴泉 (Fontana del Nettuno) 於1574 年受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委託,賈科莫·德拉·波塔 (Giacomo della Porta) 建造了噴泉。最初建造時,噴泉沒有任何雕像,因為當時的公共噴泉主要是實用性的,裝飾性的雕塑被保留給私人花園。1878 年安東尼奧德拉比塔 (Antonio della Bitta) 和格雷戈里奧扎帕拉 (Gregorio Zappala) 贏得了一場用雕像裝飾噴泉的競賽。德拉比塔雕刻了中心作品,描繪了海神與章魚的戰鬥,而扎帕拉則雕刻了海神、丘比特和海象。
特定區域的公共噴泉數量取決於其人口規模,從納沃納廣場內的三個噴泉可以看出,納沃納廣場人口稠密。而在熱鬧而優雅的廣場下方,隱藏著古羅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之一:圖密善體育場 (Stadium of Domitian)。
圖密善體育場是為了紀念朱比特大帝 (Jupiter Optimus Maximus),並仿照奧運會而建,於公元 86 年落成,它是羅馬第一個永久性的競技體育比賽場地,也是羅馬唯一一個磚石體育場。這個長方形建築可容納約三萬名觀眾。比賽由皇帝主持,目的是讓羅馬人以希臘方式進行更多的體育運動和非暴力運動。比賽項目包括跑步、摔跤、拳擊、跆拳道和五項全能 (鐵餅和標槍投擲、跳遠、體育場賽和摔跤)。普通公民如果獲勝可以達到更高的社會地位。圖密善手下的運動員可以獲得羅馬公民身份、稅收優惠或免服兵役。
亞歷山德羅·塞韋羅 (Alessandro Severo) 在西元三世紀修復了原來的結構,因此直到中世紀,它被稱為亞歷山大馬戲團 (Circus Alexandrinus)。體育場內的活動一直持續到五世紀,隨著帝國後期和後帝國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危機,體育場不再具有以前的用途,拱廊為窮人提供了居住區,而體育場則成為了聚會場所。由於台伯河的崩塌和洪水,地下區域逐漸被填滿,但地表從未被完全覆蓋。古代的地板實際上比現在的地板低約五米。
1936年在對建築物北部地區進行的一些挖掘工作中,發現了精美的雕塑、磚石、通往看台上層的樓梯、柱子等。在納沃納廣場的許多地下室中都發現了體育場的其他遺跡,他們位於羅馬法蘭西學院建築下方和美麗的聖阿格尼絲教堂 (Church of Sant'Agnese in Agone)下方。自 2014 年起它被委託給多家私營公司,完全管理著考古區。我們買了 Stadio di Domiziano 的票下到地下層去了解更多關於羅馬帝國和古代體育的歷史。
這地方很合適做戶外教學,戴著耳機看著古蹟中讓人眼花撩亂的資訊。
下一站我們到訪聖阿戈斯蒂諾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t'Agnostino) 看卡拉瓦喬 (Caravaggio) 1604年的名畫《朝聖者的聖母》(Madonna of the Pilgrims)。它位於同名廣場,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羅馬教堂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 14 世紀,1756 年建築師還徹底改造了教堂內部和圓頂,這是羅馬第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圓頂。
走著走著,我們又走到了萬神殿 (Pantheon),雖然人沒有昨天那麼多,但我們沒有想進去,因為大家以前都已經參觀過了,而且體力也消耗的差不多啦。
在羅馬的街道上看到迷你小車覺得好可愛,不知道停成這樣是合法的嗎?
最後我們又走回到了原點 - 西班牙階梯,和我們的朋友在街上聽了一位先生引吭高歌義大利歌劇,結束完美的最後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