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費城美術館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是在2006年的年初,沒想到隔了將近六年,我才再度到訪。本來和肉肉是想明年等到 Barnes Foundation 搬到費城時再走訪費城,但因今秋想往外跑,於是在十一月找了個週末,兩人一起去費城美術館回味一番。
上一次來費城美術館的印象很深刻,因為那天天氣很差,又下雨,天又冷,還和姊兩人搭公車千辛萬苦地來參觀。看完之後還得找公車等了老半天回市區。不過我們對這美國第三大美術館印象很好,因為那天裡面的管理員對我們超親切的,到現在我們都還記得。
這一次就大大不同了,天氣又好,又有專車直達,肉肉還解釋為何有那麼多美國人在東邊入口的洛基雕像前比大力士模樣或留影,原來是席維斯史特龍主演的洛基有一場戲就是在這兒的階梯跑上跑下在練身體啊。
還沒走到大門口,就有不少遊客拚命照相留影。此時我正沈浸在和絢秋陽的暖意之中,不料肉肉在一旁竟說:這美術館的建築和上面的雕像近看起來還真是醜。
因為費城美術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是 Pay what you wish all day,所以看到了不少的民眾也和我們一樣一起來"共襄盛舉"。想必這一次的參觀會比上一次熱鬧許多哦。
因為此次是當天來回,所以沒法逛的很悠閒,也不知是因為腳步加快的緣故,還是因為展覽的更換,感覺起來沒有第一次那麼累。
看到自己喜歡的畫作,還是非常的開心。尤其此城有許多別處看不到的 Thomas Eakins Collection。
很自然地,看了一陣子畫,肉肉就不知走去哪兒了。不過最後只要去塞尚的畫作前,一定會找得到他。
塞尚 (Paul Cézanne) 的名畫 Les Grandes Baigneuses (The Big Bathers): 1898–1905。
Mark Rothko 的畫前,那位老師在解說抽象大師畫作的意境,老實說,我也很想聽聽。
現代畫區讓人看不懂的"政治畫"。
來自中世紀法國修道院 Abbey of Saint-Genis-des-Fontaines 的迴廊。
中國明朝的書房,我很愛。
日本茶房於1928年購自日本,是費城美術館的參觀重點。
來自印度 Madurai 的花崗石柱是由三處神廟廢墟重建而成,是美國唯一的收藏。
看完了 Main Building,我們過了馬路來到對街的 Perelman Building,它於2007年九月開放,所以上次來訪時還沒得看哩。
它主要是做短期展覽之所。我們看了不少 Zaha Hadid 的建築之作。內部建築風格讓我們想起才去不久的 Raleigh 美術館。
下一次再見,不知是否又是六年後了?
我的另一篇費城美術館:按此前往